秋季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
但你知道吗
蚊子不只是让人痒到抓狂
更是传播致命疾病的“移动载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蚊媒传染病每年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患病
做好防护远比你想象中重要

一、这4种常见蚊媒传染病,尤其要警惕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一两周内恢复。
登革热:由伊蚊(花蚊子)传播,典型症状是“突发高热+全身疼痛”,体温常骤升至39℃以上,伴随头痛、肌肉痛、关节痛,部分人会出现皮疹或牙龈出血,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
疟疾:俗称“打摆子”,由按蚊传播,核心表现是“周期性发冷发热”——先冷得发抖,接着高烧不退,最后大量出汗体温下降,反复发作会损伤肝脾,严重时危及生命。
乙脑:即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三带喙库蚊传播,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初期是发烧、头痛、呕吐,病情进展快,可能出现抽搐、昏迷,部分患者会留下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二、防蚊“三板斧”,比吃药更管用
环境防蚊:每周清理家中积水——花盆托盘、空调水、废旧轮胎里的积水,都是蚊子产卵的“温床”,保持干燥能从源头减少蚊子滋生。
物理防蚊:睡觉时挂好蚊帐,傍晚出门穿长袖衣裤,尽量选择浅色衣物(蚊子对深色更敏感),在阳台、窗户安装纱窗,阻挡蚊子“入侵”。
化学防蚊:外出时在暴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液,效果可持续4-6小时;家中可使用电蚊拍、驱蚊灯,避免长期使用蚊香(尤其有老人、小孩时)。


三、出现这些症状,别硬扛
如果被蚊子叮咬后1-2周内,出现“持续高烧不退”“身体异常疼痛”“意识模糊”中的任一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被蚊子叮咬过”或“去过蚊媒传染病高发地区”,帮助医生快速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四、出行温馨提示
出行前查询目的地传染病疫情情况携带有效的驱蚊剂〔含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又称羟哌酯)等成分〕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在蚊虫活跃的清晨(7:00-9:00)和傍晚(16:00-18:00)进行户外活动选择有纱窗、纱门或空调的住宿场所。
蚊子虽小
传播的风险却不小
做好个人防护
不仅是保护自己
也是守护家人的健康
快把这份指南转发给身边人
一起远离蚊媒传染病!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