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众多的科室中,耳鼻咽喉科似乎是一个“小世界”。这里没有开膛破肚的宏大手术,也少见生死时速的惊心抢救。然而,对于科室主任敬春林而言,这片“方寸之地”却关联着人们与世界最重要的连接——呼吸、听觉、嗅觉、味觉。他的工作,更像是一位精密的“感官修复师”,用一双巧手,于细微处重启患者的美好生活。
敬春林在门诊接诊
从“服从安排”到学科带头人,
他扎根“窄小战场”
“当年没别的想法,就是服从医院安排。”二十九年前,从川北医学院毕业的敬春林,怀着一名医学生最朴素的想法,服从安排,走进了耳鼻喉科这个“小世界”。
从川北医学院毕业,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进修,再到成为科室带头人,敬春林的从医路没有轰轰烈烈的选择,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近三十年的光阴,他从青涩医学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将一份简单的“服从”,沉淀为对一方“方寸之地”的深情守望。
手术中的敬春林(右一)
耳鼻喉科的手术台,是出了名的“窄小战场”——手术位置深、空间窄,还紧挨着大血管和颅内神经,风险远高于普通外科。年轻时,他一天最多连做七八台手术,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如今每月仍要完成二十台左右精细操作。20年前,他开展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手术”,就拿下了西充县科技研究成果,在科研上走在了县域同行前列。
两则诊疗手记:
于细微处见真功夫
敬春林的从医经历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却有不少因“精准”与“细心”化解的健康危机。
一位五十多岁的患者被长期头痛困扰,并伴有视力下降和眼球移位的症状,多年来辗转求医却未能明确病因。接诊后,敬春林凭借深厚的临床积累,敏锐地察觉到病症根源可能深藏在鼻窦深处。经过细致的鼻窦CT检查,结果显示在结构复杂的蝶窦内,藏有一个尺寸约4cm×5cm×6cm的囊肿——这正是引发患者一系列症状的“元凶”。手术顺利摘除囊肿后,不仅头痛消失了,连视力问题和眼球位置也得到显著改善。这场高精度的手术,不仅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疾苦,更展现出精准定位病灶在临床诊疗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次,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一位六七岁的孩子不慎将跳棋吞入气道,被奶奶匆忙抱进医院时,已面色青紫、命悬一线。敬春林迅速判断情况,果断采用倒立法将孩子悬起,成功取出异物,再辅以持续吸氧。短短几分钟内,孩子青紫的面色逐渐转为红润,一场潜在的悲剧被及时遏止。“耳鼻喉科的问题,看似不大,一旦疏忽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他常以此例提醒大众,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细节见初心:
把“患者”放在首位
接触过敬春林的人,都忘不了他的“耐心”。
做鼻腔检查时,有位大姐盯着长长的仪器眼神透出紧张,他立刻轻声安抚:“别怕,一点都不痛,我慢慢给你做。”一句话就缓解了患者的焦虑;遇到希望保守治疗的病人,他从不强硬劝手术,而是结合病情和患者意愿制定方案;老患者非门诊日找上门,他从不推脱,哪怕耽误自己休息,也会认真处理。
“看病不能只看‘病’,更要顾着‘人’。”这是敬春林常说的话。他从不用“爹味”说教,而是针对每个病人细细解释,在意他们的情绪,也尊重他们的选择。
科室强兵护健康
这些科普要记牢
在敬春林的带领下,耳鼻咽喉科已成“强兵队伍”:6名医师中,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均在第三军医大学、华西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过。
从乳突根治术、声带息肉摘除术,到鼻窦炎、咽部肿瘤手术,再到中耳炎、过敏性鼻炎、鼾症等常见病诊治,科室都能精准应对。作为本地医生,他还总念叨实用科普,提醒大家:
•卡鱼刺别用馒头噎、别喝醋,及时来医院取;
•孩子打呼、张口呼吸不是“睡得香”,可能是腺样体肥大,要早检查;
•春季花粉多,过敏体质要注意戴口罩、远离过敏源;
•秋冬吃火锅别太辣太烫,避免伤咽喉。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细致问诊和一台台精准的手术。敬春林主任用近三十年的时光,将自己修炼成一位沉稳的“匠人”,默默守护着人们通往世界的感官通道,在细微处传递着医者的温度与力量——这样的医生,就是我们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名医”。
敬春林
副主任医师
敬春林,耳鼻咽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毕业于川北医学院,曾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进修学习一年,擅长鼻窦内窥镜手术、咽喉部肿瘤及耳鼻咽喉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多篇论文发表于医学杂志。
门诊时间:周一、周六全天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