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精神,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推动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2025年10月15-23日,宜宾市李庄中学校举办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展示活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特别邀请翠屏区部分学科教研员和学科中心组成员莅临指导,各学科由1名市级/区级骨干教师与1名青年教师结对,共同选择同一课题进行备课和展示。旨在深化课改理解,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梯队共建,营造研学氛围。
同课异构课堂展示

历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李春梅和刘正才老师开展了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李春梅老师以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影响与学科情境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政治动荡,但思想文化呈现空前活跃多元;以及隋唐国力强盛,文化的开放包容。通过梳理传承脉络,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坚韧不拔。

刘正才老师以两幅佛教雕塑作品的不同引入佛教传入中国的变化,将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清晰把握不同时期文化的特点与差异。本阶段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与社会变迁,但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传承性。


课后,宜宾市六中教师、区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屈洪成充分肯定了两位教师在教学目标落实、难点突破、学生参与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他强调高一学生应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需要把握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些复杂的文化现象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

地理热力环流
何杵金与李铜老师开展了以“热力环流”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何杵金老师聚焦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以“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开篇,原理推导环节分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究,由现象到本质,学生能关联原理分析现象体现知识迁移,又结合海陆风、城市风及《军港之夜》歌词等生活案例,学生参与度较高。

李铜老师通过视频《生万物》节选片段,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将以动画演示的方式详细的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生动直观,同时理清知识脉络,形成体系。小组合作绘制出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提高学生迁移运用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后,宜宾六中教师、区地理学科中心组成员卢俊英老师及地理组全体教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卢俊英指出,何杵金老师的课胜在“思维的深度”,李铜老师的课赢在“吸引的广度”,这正是“同课异构”活动的精髓所在——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更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方法。她强调,未来的地理教学应更加注重“真实情境”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城市热岛、山谷风规划等实际问题。

政治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黄兴友和陈秋霞两位教师围绕《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呈现了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课堂。

黄兴友老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丰富多元,覆盖科研、医疗、体育等多个领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广泛共鸣;考向研析环节针对性强,助力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升解题能力;诗歌朗诵与视频播放的收尾方式,简洁有力地实现了情感升华,让“劳动光荣、奉献伟大”的理念深入人心。
陈秋霞老师创新采用议题式教学与情境探究法,围绕“寒门贵子,‘贵’在何处?——从庞众望看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将抽象的哲学原理转化为具象的人生故事,深度诠释了个人与社会“双向奔赴”的价值统一关系,凸显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翠屏区政治学科教研员张进川表示,两位老师既展现了教师对教材核心知识点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不同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的碰撞融合。路径不同,但“教、学、育”统一,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价值引领,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次“同课异构”展示活动紧扣“践行三新理念,赋能高效课堂”主题,通过骨干与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同台竞技,深度诠释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要义:课堂中情境创设更真实,任务驱动更有力,核心素养落地更扎实。对比研讨让“三新”理念从文本变为生动范式,评课反思让差异价值转化为共享财富,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活动既锤炼了青年教师的创新锐度,也彰显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厚度,更催生了跨学科、跨学段的教研共同体,为学校持续深耕课堂变革、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注入了源头活水。
“三新”改革不是理念的简单更新,而是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实现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师生关系的系统性重塑。未来李庄中学将继续以“同课异构”为引擎,坚守“育人为本”的初心,让每一次对比与碰撞真正服务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