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人”何亭
从城市白领到乡村“鸭司令”,何亭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扎根农业的创业梦想返乡开办“圆梦农场”,通过“发酵床”与“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故乡热土上践行着乡村振兴的青春使命。

11月4日,在莲池镇的“圆梦农场”里,成群的麻鸭叫声此起彼伏,何亭和丈夫任明俊穿梭在其间忙碌。在鸭舍,几乎闻不到传统养殖场的异味,这得益于何亭他们创新采用的发酵床养殖技术。

何 亭 西充县圆梦农场农场主
我们的鸭舍铺设了锯木灰,谷壳,喷洒了益生菌等,能降解鸭粪,保持它的环境干燥。鸭食是专门调配,原料为玉米、豆粕、麦麸等,添加鱼肝油、维生素,并且还在饮用水和戏水池添加了益生菌,既满足鸭子的生活习性,也能保证鸭蛋品质。我们在食用鸭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腥味的。

对养殖技术娓娓道来的何亭,六年前却还是个“门外汉”。2019年,何亭与丈夫回到家乡投身农业,初步尝试了肉牛养殖与柑橘种植。
以前我和老公都在外地上班,心里总惦记着家乡,后来在了解到县里出台了很多乡村振兴的政策,回乡创业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最终决定回来干点自己的事业。

随着对市场的持续观察,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迫切需求。 2024年,在闺蜜张亚的加盟后,团队创新性地将蛋鸭养殖与既有产业相结合,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新建现代化发酵床鸭舍,引进了首批5000只小麻鸭,而技术门槛、家人的不理解却成了事业的又一道关卡。


刚开始家里面不理解,觉得放着好好体面的工作不干,回来当农民,包括最开始买鸭苗的时候不懂,买回来的鸭苗大小不一,导致后面产蛋的时候达不到产蛋高峰标准,面临的销售压力特别大,整夜睡不着觉,但我们坚持自己的选择,也看到了农业生态的前景,不断学习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所以坚持下来了。

凭着不服输的性格,何亭夫妇通过网络学习、请教专家,在县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的技术指导下,农场鸭群规模从最初的5000只稳步扩大到15000余只,同时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下,农场推行“牛(鸭)-沼(粪)-草(料)-牛(鸭)”的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生态养殖与种植的良性互动。
我们本身之前就是养牛养肉牛,种了部分柑橘,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无抗、绿色的鸭蛋很受欢迎。所以我们就商量,把蛋鸭养殖和我们的肉牛、柑橘产业结合起来,做一个真正的生态循环农业。


凭借科学的养殖方法和严格的质量管控,“圆梦农场”出产的鸭蛋以蛋黄鲜亮、蛋清浓稠的优良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产品畅销川渝地区。目前,农场蛋鸭存栏量达15000余羽,日产鸭蛋12000多枚,预计今年鸭蛋销售额达15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完善产业链,争取2026年存栏量达到3万羽,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