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基孔肯雅热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的流行态势仍在持续

据广东省疾控局通报,2025年10月5日0时至10月11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257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个案分布在江门1255例,广州201例,佛山196例,深圳109例,肇庆58例,珠海53例,揭阳44例,汕头和潮州各38例,东莞37例,中山35例,清远34例,惠州26例,湛江23例,韶关、茂名和梅州各19例,阳江18例,汕尾16例,云浮15例,河源4例。
10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特别发布提醒:防蚊措施不可松懈,谨防病媒蚊子叮咬。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V)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慢性关节疼痛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患上基孔肯雅热主要有
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三大症状

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短1天,最长可达12天。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
◾ 突发高热:患者体温可迅速飙升至40℃,并伴有寒战。一般会持续1-7天后逐渐消退。
◾ 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最标志性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全身多关节的剧烈疼痛,尤其是手、脚、膝盖、踝关节等部位。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 皮疹:发热1-2天后,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红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有时也会出现在面部。这些皮疹通常不痒,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 其他伴随症状: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背痛、肌肉疼痛、关节肿胀、恶心、呕吐、疲劳、眼睛发红等症状。
如何预防
我国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热疫苗,防蚊灭蚊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预防的关键是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装纱窗、支蚊帐、长衣裤、驱蚊剂)。
01清积水
重点排查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卫生间、水池、树洞、绿化带等地,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养植物的容器、储水桶、轮胎、杂物、塑料垃圾、竹筒等积水。
02灭蚊虫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措施灭蚊,科学合理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家用卫生杀虫剂如蚊香、灭蚊片、杀虫气雾剂等化学方式灭蚊。
03防叮咬
家居门窗争取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室内。睡觉时使用蚊帐,有效隔绝蚊虫。外出时穿长袖衣裤,或裸露皮肤喷涂有效驱蚊剂,减少暴露被叮咬风险。伊蚊活动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以内和日落前2小时以内,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期,尽量减少在户外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停留时间。
外出使用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穿长袖衣物;家中安装纱窗、蚊帐。清除家中及外环境中蚊虫孳生地,如花盆底座、花瓶、杂物等处的积水。

做好健康监测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病人被伊蚊叮咬感染后可能传播给家人及邻居,为了家人和邻居健康,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特别是,如果您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一旦确诊,应配合医院和社区要求做好防蚊隔离。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
没有蚊虫,就没有蚊媒疾病
让我们携手打造干净、整洁
无蚊的健康家园
共同守护您和家人的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