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说过吗
一场“蛇缠腰”竟能让手臂瘫痪?
近日,我院康复医学科
就接诊了这样一位特殊患者
两个多月前,唐阿姨(化名)右手掌莫名患上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一开始只是手掌上长了疱疹,又痛又痒,后来整个右手又麻又胀,一点力气都没有,连筷子都没法拿,更别说做饭、穿衣了……”唐阿姨回忆道。因病导致右前臂感觉减退、手腕手指无法活动,她甚至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日常动作,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心理压力巨大。
虽在营山、南充等地多次辗转求医,却始终未见好转。后来听朋友建议来到华西营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
面对这一特殊病例,我院康复医学科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方案:
针灸治疗: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中低频电刺激: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中药塌渍:活血化瘀,减轻肿胀;
口服神经保护药物:辅助神经修复与再生;
现代手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
经过20多天系统治疗,唐阿姨的康复效果显著,一步步重获希望:
治疗一周后,手部肿胀和疼痛开始减轻;
治疗两周时,手指可做轻微自主活动,握力逐渐恢复;
治疗二十多天后,手指已能灵活屈伸,可顺利完成拿刀切菜、用筷进食等日常动作,疼痛肿胀完全消失,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顺利回归家庭。
科普时间
一文带你读懂“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被称作最疼皮肤病,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至少会患一次带状疱疹。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增带状疱疹病例约156万人。
带状疱疹发作的主因是自身免疫力下降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皮肤病,90%以上的成人体内都潜伏着此病毒。儿童时期感染该病毒后,首次发病通常会患水痘。在遭遇免疫系统的攻击后,病毒不会被完全清除,而是隐匿于背根神经节中。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会伺机而动,沿着神经引发病变,导致神经发炎、坏死,从而引起疼痛。
专家表示,50岁以上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但带状疱疹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人中也逐渐出现带状疱疹病例。
此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24%到41%。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到4倍。
带状疱疹病毒破坏神经
导致疼痛难忍
为何带状疱疹痛感那么强烈?皮肤表面的疱疹痊愈后,部分患者依旧疼痛难忍,甚至被疼痛困扰数年?
专家解读,带状疱疹病毒主要感染负责人体痛觉的神经,破坏了负责疼的神经节这一关键结构,因此引发剧烈疼痛。绝大部分患者会将这种疼痛形容为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穿心般的疼痛。
随着疾病的好转,多数患者的疼痛会逐渐消退,但有不少患者因多种原因,最终出现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上甚至有患者疼痛长达40年。
出现疱疹前可识别
早期治疗可抑制发作
医生提醒,在身体感觉疼痛但疱疹尚未出现时进行对症治疗,可大幅降低带状疱疹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概率,部分患者甚至能够阻止带状疱疹发病。
专家表示,带状疱疹是由于一根神经受到破坏而造成疼痛,其症状表现为单侧分布,最常见的分布区域是胸腰段,即胸背部、腰部,也可分布在单侧的头面部,但一定是单侧且不超过人体中线。当出现单侧分布的疼痛时,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预防胜于治疗
接种疫苗一级预防
大多数带状疱疹患者可通过抗病毒等方法治愈,但该疾病最为棘手的是后遗神经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带状疱疹的预防至关重要,预防大于治疗。
专家介绍,预防带状疱疹,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同时避免情绪大幅波动。这些因素都易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带状疱疹。
目前,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预防方式,也被称为一级预防。50岁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带状疱疹发生率可降低90%以上。
关于带状疱疹
这些误区要注意
■ 带状疱疹的疱疹只长在腰上吗?
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的神经节复制繁殖,如头、颈、胸、腰、四肢,腰部只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专家表示,除常见的皮肤型带状疱疹外,还有许多特殊类型,比如眼周、耳周的带状疱疹,还有一部分被称为播散型的带状疱疹。
眼周的带状疱疹会影响角膜、眼球,轻度的会影响视力,重度的甚至会导致失明。
耳部的带状疱疹会引发耳部剧烈疼痛,同时还会伴有面瘫,严重时会导致听力下降。
■ 带状疱疹不会复发吗?专家提到,很多人认为带状疱疹是一种终身免疫性疾病,患一次后便不会再得。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人群确实如此,但有5%左右的人群一生中可能会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患病。这些人容易患带状疱疹主要有两个原因:
本身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
部分人群平时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带状疱疹的再次感染。
■ 带状疱疹不会传染吗?专家称,目前研究认为带状疱疹在发病前期、急性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家有老人和儿童需格外注意。一般到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阶段,其传染性减少,甚至可以认为没有传染性。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