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三十五年奉献奖”颁奖现场
左五: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岳小林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疼痛诊疗或许不是最璀璨夺目的那颗星,但却是最贴近患者生命体验的领域。39年前,当我第一次穿上白大褂,面对那些被慢性疼痛折磨得面容扭曲的患者时,我并未完全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贯穿我职业生涯的生命对话。疼痛,这个人类最原始也最复杂的感受,成为了我医学探索的核心课题,也成为连接我与无数患者的特殊纽带。在疼痛诊疗这条道路上,我以医者仁心为灯,以精湛医术为剑,在39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坚守岗位,用专业与爱心为无数患者驱散疼痛阴霾,践行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我不仅见证了疼痛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深刻领悟到:真正的医者,不仅要解除身体的痛苦,更要抚慰心灵的创伤。
1986年,我踏上从医之路,先后从事了临床外科、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工作。疼痛诊疗是一门需要"技术匠心"的特殊医学领域。从业之初,面对那些被三叉神经痛折磨得不敢洗脸刷牙的患者,被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困扰得无法正常行走的病人,我深感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主动投身疼痛诊疗领域。当时国内疼痛诊疗起步晚,诊疗设备匮乏、技术落后,我凭借扎实的医学基础,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钻研疼痛发病机制,探索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为了提升技术,先后赴深圳、北京、重庆、广州、济南、温州、上海等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将胶原酶溶解、射频热凝、臭氧消融、椎间孔镜等微创技术引入本地诊疗,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我记得有一位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困扰多年的老年患者,夜间无法入睡,多次产生轻生念头。我们团队采用脉冲射频联合药物精准治疗新技术,经过一个疗程,老人终于重获安稳睡眠。39年来,我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但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新绽放笑容的面孔。我深知,在疼痛诊疗领域,技术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让患者重获有质量的生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全人关怀"的诊疗理念。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难以解决这种"痛在身,苦在心"的复杂状态。我曾接诊过一位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年轻女性,辗转多家医院未获明确诊断,身心俱疲。在详细问诊和检查后,我不仅制定了治疗方案,还耐心倾听她的生活困扰,解释疾病特点,建议康复训练。三个月后复诊时,她告诉我:"医生,您是第一个真正听我说话的医生"。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疼痛诊疗需要"双耳聆听"——一只耳朵听症状,一只耳朵听心声。为此,我在科室推行"生理-心理-社会"综合评估模式,培养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让医学回归"医乃仁术"的本质。
作为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疼痛科的开拓者、学科带头人,我深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我始终怀有薪火相传的使命责任感。在担任科室主任期间,我带领团队从最初的三名医生发展到如今拥有50张病床的疼痛科,年门诊量超过一万人次,出院病人近两千人次。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疼痛医师培训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年轻医生。令我欣慰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周边医院的业务骨干。在学术领域,我们承办了省级疼痛学术会议、举办了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推动区域疼痛诊疗规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目前我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参加复杂微创手术,将经验传授给年轻同事。我常对他们说:治疗疼痛不仅需要知识和技术,更需要同情心和耐心。
回望39年从医路,从青丝到白发,从懵懂到成熟,变的是不断更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不变的是“解除疼痛 守护生命”的初心。那些被疼痛折磨得直不起腰的患者治疗后挺直的脊梁,那些因长期失眠而憔悴的面容重现的光彩,都是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勋章。在这个崇尚速效的时代,疼痛诊疗工作教会我:有些治愈需要时间,有些安慰需要等待,有些希望需要坚守。
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走上这条与疼痛对话、为生命护航的医学之路。这份执着,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的热爱,更源于39年来每一位患者教会我的勇气与坚韧。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