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仪器发出规律的声响。病床上的老李(化名)因脑卒中失语,喉咙里只能发出“嗬…嗬…”的焦急声音,眼神里充满了对表达的渴望和对回家的期盼。
王元林主任俯身靠近,轻轻握住老李激动的手。“别急,老李,”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我们慢慢来。跟我一起,吸气…试着说,‘家——’”
病房里异常安静。在老伴紧张的目光注视下,几秒钟后,一个沙哑却清晰可辨的音节,从老李口中努力发出:“家——!”
老伴的眼泪瞬间决堤,紧紧抓住老李的手。老李眼中也蓄满泪水。这声模糊的“家”,是言语康复路上一个坚实的脚印,凝结着日夜的坚持与信任。
近日,王元林主任,被授予“南充市优秀医师”称号(南卫函〔2025〕42号)。这份荣誉,是对他三十年来深耕康复医学领域,以精湛技术和人文关怀服务患者的肯定。
在康复科,王元林主任深知精准评估是有效康复的基石。他带领团队,严谨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辅助评估神经通路功能,结合步态分析等先进手段,深入理解患者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他坚持认为,科技是提升康复诊疗精准度和效率的重要工具,而深刻理解患者个体需求,制定科学、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是康复成功的关键。
康复之路漫长,陪伴与鼓励不可或缺。
王主任深知康复过程的艰辛。他记得青年患者小张(化名),因车祸脊髓损伤后一度陷入消沉。王元林没有空洞的安慰,而是坚持每天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倾听他的困惑,鼓励他设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比如“先让手指动起来”。在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小张的身体功能逐步改善,心态也逐渐积极起来。当他能用颤抖的手指在辅助设备上点出“谢谢”时,他的母亲感动不已:“是王主任和团队的坚持与鼓励,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科室墙上的一面面锦旗,承载着患者和家属对康复团队专业服务与辛勤付出的真挚感谢。
荣誉是认可,更是责任。
这荣誉,属于每一次“抬高一厘米!坚持!”的呐喊,属于团队协作时默契的眼神,属于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牌匾下奔忙的身影。但对王元林而言,最珍贵的回馈,是看到患者在康复道路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是失语患者努力发出的第一个清晰字词,是卧床患者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的第一次坐起,是功能障碍者重获生活能力后展露的笑容。这些时刻,是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三十年,青丝染霜。他错过了太多自己孩子的成长,缺席了无数团圆饭桌。支撑他步履不停的,就是这些眼泪与笑容交织的瞬间。“这份荣誉,”他平静地说,“提醒着我们肩负的责任。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重返社会。这条探索与服务的道路,永无止境。”
面对年轻医生,他只说:“记住这双手的温度。技术是船,仁爱是帆。缺一不可,才能载着希望,抵达彼岸。”
康复运动大厅里,灯光柔和。王元林的身影,又俯向了下一位患者。那双托举过无数希望的手,依旧沉稳有力,在寂静中,继续书写着让生命重新挺立、让尊严从容绽放的奇迹。
王元林
中共党员西充县中医医院副院长
康复医学中心主任
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专业,四川省中医药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针灸学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委员,南充市康复医学质控专家组成员,南充市中医药针灸推拿专委会常务委员,西充县康复医学质控分中心副主任。曾先后多次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进修学习。
擅长运用中医特色治疗配合针刀、锋钩针等微创疗法对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治疗,各种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的手法整复,特别对中医药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疾病、股骨头坏死、骨髓炎、骨结核等骨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负责治未病科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规范和膳食起居养生指导。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