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暑” 意为炎热,而大暑则代表着炎热之极 ,此时 “湿热交蒸” 达到顶点。通常在公历 7 月 22 日至 24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120° 时,大暑节气便如期而至。关于大暑的由来,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它明确指出,大暑是在热的程度上进行区分,相较于小暑,大暑时热气更甚。
传统习俗
1、饮伏茶: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伏茶,即三伏天饮用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精心煮制而成,有着良好的清凉祛暑功效。在过去,许多农村地区会在村口的凉亭放置伏茶,免费供路人饮用,为炎炎夏日中奔波的人们送去一份清凉。
2、晒伏姜:这一习俗常见于山西、河南等地。人们将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充分搅拌后装入容器,蒙上纱布置于太阳下晾晒。伏姜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显著效果,还具备温暖保健的作用。在大暑时节,人们常因久处空调房或贪食寒凉食物而体内寒气加重,此时食用伏姜,能有效缓解不适。
3、吃仙草:在粤东南地区,流传着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的谚语 。仙草,又称凉粉草、仙人草,其茎叶晒干后可制作成烧仙草,也就是广东一带所说的凉粉,是颇受欢迎的消暑甜品。每至大暑,广东等地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人们品尝烧仙草,享受这份清凉。
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选择在山东鲁南地区隐居。他发现当地牧草肥美,适合养羊,便教百姓殖草养羊。有一年夏天,正值大暑,范蠡身体十分衰弱,家人担心他撑不到秋天,便不顾炎热,为他烹制了羊汤。没想到,范蠡连续喝了几天羊汤后,身体竟逐渐好转,最终得以长寿。此后,当地百姓纷纷效仿,在大暑天喝羊汤,这一习俗慢慢流传开来,也就是现在部分地区 “喝暑羊” 习俗的由来 。
节气诗词
《咏甘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