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青”聚力成长,AI赋能科研——我校开展青年教师主题沙龙
4月2日晚,春夜静谧,学术热情却如火如荼。李漪馨老师以“课题+论文”双线并行的方式,在青年沙龙中为青年教师呈现了一场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学术盛宴。聚焦“成长痛点”,她以一线教师的真实困惑为锚点,将AI技术巧妙融入学术研究全流程,引发在场教师的深度共鸣。
Part.01
论文写作:AI助力跳出“信息沼泽”
“写论文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学术对话。”李老师开宗明义,拆解论文写作五步法:
定题:以“初中生古文学习差”为例,强调选题需“小切口、深挖掘”,避免空泛;
谋篇:借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逻辑,确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初稿:鼓励“先完成再完美”,AI辅助快速生成文献综述框架;
修改:通过AI语法校对、查重工具提升严谨性,同时冷眼审视论点漏洞;
定框架:以“现象-理论分析-解决方案”为基线,守住学术规范性。
现场,她演示了如何用AI工具将模糊问题“学生为何学不好古文”转化为“学习动机缺失”“认知负荷超载”“教学情境脱节”三大精准关键词,并一键筛选出知网高相关文献。“技术是杠杆,但支点永远是教师的思考。”她总结道。
Part.02
课题研究:让数据“开口说话”
针对课题设计,李老师犀利指出常见误区:“许多研究止步于‘描述现象’,却未能‘解剖本质’。”她以“学生热衷体育而冷落学习”为例,详解方法论:
观察法: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与非语言反馈,AI视频分析工具可自动标记行为模式;
实验法:设计分层教学实验组,用AI统计软件快速验证变量相关性;
调查法:借AI优化问卷逻辑链,智能剔除引导性设问,提升数据信度。
“真正的科学,是让数据成为证据,而非装饰。”她提醒教师,AI虽能高效分析数据规律,但对“异常值的解读”“结论的边界”仍需教育者的专业判断,“毕竟,教育研究永远离不开人的温度”。
Part.03
沙龙尾声:技术时代的师者坐标
“AI拓的是效率边界,而非思想疆域。”李老师以这句话作结。当工具浪潮席卷教育,她鼓励教师以“守界”与“破界”并行:守住教育者的洞察力与温度,突破传统研究的效率瓶颈。正如沙龙现场那杯渐凉的茶,技术是水,而师者才是那枚沉浮其间、始终舒展的叶,赋予一壶学术清泉以底色与回甘。
(责任编辑: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