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浪翻滚,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庆氛围中,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宜宾市叙州区横江学校马林校区启动并圆满举办“体验农耕文化,共享丰收喜悦,锤炼劳动品格”秋季劳动教育实践周系列活动。全校学生在“学、践、享”中感知劳动温度,在丰收喜悦里锤炼劳动品格,让劳动教育的种子在金秋时节生根发芽。
为让劳动教育落地见效,学校提前谋划、细致部署:从制定详实的活动方案,到划分各年级实践任务;从筛选农业科普资源,到协调劳动实践基地,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周全。活动前期,校园广播循环播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由来与意义,宣传栏里贴满“农耕知识小贴士”,各班召开“劳动最美”主题班会——老师带领学生读《悯农》、聊农事,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小经历”,浓厚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氛围,让同学们对实践周充满期待。
围绕“丰收”核心,学校设计了“理论+实践+分享”的立体活动体系,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成长:“原来水稻要经历育秧、插秧、灌浆这么多步骤!”“节气真的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吗?”在“丰收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看《大国粮仓》等农业科普纪录片,跟着农业专家(老农)学“农事课”,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如何让“粮袋子”更稳,知晓“春分播种、秋分收获”的节气智慧,更懂得“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组组直观的数据,让抽象的农业知识变得鲜活,为后续的田间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走!去劳动基地收花生咯!”随着老师的号召,同学们戴着草帽、拎着小篮子,分批走进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在指导老师的示范下,大家弯腰拔起花生秧,抖落泥土、摘下饱满的花生;有的蹲在茄子、辣椒架旁,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果实;还有的负责分拣、装袋,忙得不亦乐乎。阳光晒红了脸颊,汗水浸湿了衣角,可没人喊累——当看到自己亲手收获的满满一篮作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更感受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喜悦。六年级学生小张说:“以前觉得花生从集市买就好,现在才知道种出来这么不容易,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叔叔阿姨,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辣椒,很新鲜!”“买一份蔬菜,就能为公益出份力哦!”实践周尾声,学校操场变身“丰收义卖市集”,同学们将田间收获的花生、茄子、辣椒等作物整齐摆放,一个个“小摊主”热情吆喝。过往师生、家长纷纷驻足购买,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帮扶困难学生。“通过义卖,我知道劳动不仅能收获食物,还能帮助别人!”参与义卖的学生小李自豪地说。这场义卖,让劳动成果转化为爱心力量,更让“劳动创造价值、分享传递温暖”的理念深深扎根。
此次劳动教育实践周,不仅是一次“丰收体验”,更是一堂深刻的“成长课”。亲身体验让同学们明白,美好生活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靠双手创造;从识别作物到采摘分拣,从整理摊位到沟通义卖,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体会过农耕辛劳,“光盘行动” 成为自觉,珍惜粮食、拒绝浪费蔚然成风;田间分工、义卖配合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友谊在协作中升温;了解国家农业发展成就,见证“丰收节”的喜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
此次实践周活动,是横江学校马林校区劳动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内涵:拓展校园劳动基地,开设“农耕社团”“手工课堂”;联动社区、农场,打造“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立“劳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劳动轨迹,让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成为常态。
金秋的丰收会落幕,但劳动教育的旅程永不停歇。横江学校马林校区将持续以劳动为笔,以实践为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奋斗中锤炼品格,努力成长为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