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宜宾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集中治理工作,聚焦制度完善、监管创新、智慧应用三大关键,构建全链条安全管控体系,持续筑牢危化品领域安全防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夯实根基,筑牢制度“防火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危化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市应急管理局危化科负责人表示。为夯实监管根基,我市组织企业严格对照《企业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规范化管理指南》,督促其建立健全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责任,实施企业规范化管理。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此,市应急管理局组建检查组深入企业一线,不仅查制度文本,更查执行痕迹。
在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检查组翻台账、查记录时发现,企业虽有流向登记制度,但实际登记存在漏项、不完整的情况;在长宁县泰宁化工有限公司,检查组既指出其缺少核查登记相关制度的文本漏洞,也发现销售记录未做到每笔可追溯的执行问题。
强化源头管控,通过这一细节核查,推动全市将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隐患纳入重点整改。“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盯着整改抓落实,不让制度成‘空文’。”检查组工作人员介绍。
创新机制,织密监管“责任网”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安全监管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治格局。宜宾市创新建立“企业自查自纠+县(区)全覆盖核查+省市抽查督导”三级联动机制,分级实施监督管理。检查组既是“监督者”,也是“服务保障者”,深入企业跟踪整改进度,推动责任闭环。
在宜宾市川汇香料有限责任公司,检查组以“资料查阅+实地核查”双线推进工作,一方面仔细查阅生产销售台账、监管系统流向登记记录、购销合同及教育培训档案等资料,从中排查出企业中间产品标签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深入生产现场实地核查,发现装置盖板破损等情况。
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检查组未简单下达整改通知,而是现场指导企业制定“问题清单+整改时限”闭环方案,并在后续通过持续“回头看”跟踪整改进度。截至目前,该企业除装置破损盖板仍在推进整改外,其余3项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这种“查问题—帮整改—督落地”的模式,让35家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排查出的问题全部进入整改流程。这种“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市级统筹部署、县(区)全覆盖核查、企业自查自改),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员尽责的格局,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参与”的转变,织密了安全监管的“责任网”。
智慧赋能,打造风险“预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系统让风险监测更精准高效。”市应急管理局危化科工作人员表示,宜宾市整合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构建“线上实时监测+线下精准核查”的双重管控模式,检查组既通过系统跟踪企业数据,又根据预警信息开展现场核查。
“以前靠‘腿跑眼查’,现在靠‘数据指路’,效率翻了番。”市应急管理局危化科工作人员介绍,智慧监管让检查组大幅减少了重复性巡查,能更精准聚焦高风险企业、高风险环节,真正将监管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打造出高效精准的风险“预警器”。
下一步,宜宾市将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理念,持续巩固集中治理成果,进一步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拓展智慧监管平台的应用场景,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