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上游重要节点城市,宜宾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地形复杂多样,面临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多重自然灾害风险,同时肩负着保障长江经济带重要枢纽安全运行的重任,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地方发展稳定。近年来,宜宾市立足“防大灾、抢大险、救大灾”的现实需求,以“智慧化”打破传统管理壁垒,以“实战化”锤炼应急处置硬功,系统性构建“预防-预警-处置-保障”全链条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着力破解多灾种并发、多部门协同、多场景应对的难题,全力织密织牢守护群众安全的民生“防护网”,为基层应急管理现代化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锚定目标明方向,筑牢应急“总根基”
“应急管理工作,既要平时把‘内功’练扎实,更要战时能‘抱团’打硬仗!”在宜宾市应急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相关负责人说道。围绕“健全统一、权威、高效应急指挥体系”的核心目标,宜宾市严格落实市政府和市应急委关于构建“一站式”应急指挥、会商调度体系的决策部署,针对本地多灾种并发、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参与的特点,明确以建设“稳定可靠、设备先进、保障有力、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中枢为抓手,推动形成运转高效的联合值守与作战指挥机制。
“以前各部门数据‘各管一摊’,遇到险情得挨个打电话核实,现在提前打通信息壁垒,效率至少提了三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指着系统界面感慨。工作中,宜宾市始终坚守“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原则,实行“平时各司其职、战时联合值守作战”模式。日常状态下,各部门通过信息沟通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临灾时迅速启动联动机制,整合力量高效处置。
科技赋能强监测,打造预警“智慧眼”
“打开GIS地图,全市1182个自然灾害风险点、90支救援队伍的位置和状态,全都能实时看到!”技术人员正在演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依托“智慧应急”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以“数据进得来、治得好、能共享”为目标,整合防汛、森林防火、海事、雪亮工程等领域的视频监控和预警系统,汇聚水利、气象、林竹等13个部门93类数据,总量达4350余万条,彻底打破了过去“信息孤岛”的困境。
“过去判断山洪风险靠经验,现在通过降雨数据、河道水位等实时信息建模分析,能精准到具体村落,提前发出预警!”在此基础上,宜宾市建成“1个市级+10个县(区)级”监测预警中心体系,引入先进模型算法开展风险区划分析,形成防汛、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一张图”。而在灾害处置环节,“应急指挥一张图”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5万余路视频监控、169座物资库、122个避难场所等信息可视化呈现,让指挥人员能快速调取资源、实施扁平化调度。
实战导向建体系,锻造救援“硬实力”
“各小组注意,上游洪峰即将抵达,立即组织低洼地带群众转移,堤坝巡查组重点排查管涌隐患!”在宜宾市南广河防洪抢险应急演练现场,指挥长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水利、应急、消防等部门及乡镇力量迅速联动,短短1小时完成200余名“受困群众”转移和3处“险情”处置。这样的实战演练,在宜宾已成为常态。
“演练不是‘走过场’,每次都要模拟真实险情,暴露问题就整改。”演练专班负责人表示,坚持“常态化演练、以练代训”,成立演练工作专班,将演练成效纳入党政同责绩效考核,实行“年初定计划、定期通报”机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应急演练42479次,其中重点实战演练285次。
除了以练促战,宜宾市还着力建强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398支、18530人,其中社会应急力量9支422人。为规范社会队伍管理,2024年出台《宜宾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规范(试行)》,从训练、调用、保障等方面明确标准。“以前我们参与救援‘靠热情’,现在有了规范,装备、培训都有保障,心里更有底了!”某社会救援队伍队员说,去年该队伍参与的森林火灾扑救,均圆满完成任务。
同时,应急预案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宜宾市构建了市级总体、专项、部门多层级预案体系,2025年还将结合省级预案修编,同步推进市、县(区)及部门预案修订。“预案要贴合实际,不能‘纸上谈兵’。”市应急管理局预案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修订中将充分吸纳近年灾害处置和演练经验,让预案更具操作性。
精准值守防汛期,织密安全“防护网”
“岷江水位已接近警戒水位,每小时上报一次数据!”作为重点防洪城市,宜宾有市级河流12条、县级100条、乡级400余条,还有1974个山洪灾害危险区、401座中小型水库,防汛压力巨大。为此,该市创新建立“1+1”联合值守机制,每日安排1名科级干部和1名市综合应急救援队队员组成专班,驻守防汛事务中心。
“轮值期间就在这里坐班,重点盯紧水位、雨情数据,协调各部门联动;非轮值时回单位上班,也得随时关注防汛动态。”工作人员介绍道,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值守力量,又兼顾了日常工作。而当市级发布暴雨预警后,值守机制会立即升级:水旱灾害救援、物资保障、火灾防治等科室的科级干部全部到岗,增派人员加密监测频次。“暴雨蓝色预警已发布,立即联系气象部门会商,通知山洪危险区乡镇做好转移准备!”去年6月的一次预警中,值守专班迅速行动,为后续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
“汛期值守就是‘与时间赛跑’,多一分警惕,群众就多一分安全。”通过常态化值守与应急响应结合,宜宾已连续多年实现汛期“少伤亡、少损失”的目标。
夯实保障固底线,备好应急“弹药库”
“这些救生衣每季度都要检查,确保浮力达标;冲锋舟每月启动一次,防止发动机生锈!”在宜宾市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员正在清点物资。为确保应急救援“拿得出、用得上”,目前已储备水上救援船艇、冲锋舟等365艘,救生衣、应急包等救生物资5万余件,抽排水设备900余台,还有200万余条沙袋、500余台发电机等,覆盖搜救、抢险、通讯等全场景需求。
更关键的是,宜宾构建了“市级+县级+乡镇(街道)”三级物资储备网络,全市共设防汛物资储备库207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11个、乡镇(街道)储备点136个。“乡镇储备点就在群众家门口,遇到小范围灾害,几分钟就能把物资送到现场。”乡镇应急管理员说,去年当地遭遇短时暴雨,储备点的沙袋、抽水泵10分钟内到位,成功防止内涝扩大。
“物资保障是应急处置的‘生命线’,既要备足备好,更要调得出、用得快。”市应急管理局物资保障科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储备布局,完善调配机制,让应急“弹药库”更可靠。
从“智慧预警”打破信息壁垒,到“实战演练”提升协同能力,从“精准值守”筑牢汛期防线,到“三级储备”夯实保障根基,宜宾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未来,将继续优化应急指挥体系,深化科技应用,强化队伍建设,以更扎实的举措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