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下文简称“心十条”)的出台,迅速引发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深度热议。不少声音将其简单等同于“给学生松绑”的减压政策,实则未能读懂这份文件的深层逻辑——它绝非“少学一点、少做一点”的权宜之计,而是立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着眼终身成长的系统性“赋能指南”,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从“唯分数论”向“育全人”的本质转型。
“心十条”的每一项举措,都在以“减法形式”做“加法文章”,用科学设计替代简单减负。“每周无作业日”不是让孩子陷入无所事事的空窗期,而是让学生放空身心,预留自主探索的时间维度,让兴趣成为成长的内生动力,在阅读、实践、陪伴中培育自主规划能力;“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绝非单纯的体能训练,而是通过运动释放内啡肽的天然疗愈作用,在奔跑、协作、竞技中锤炼抗压韧性与团队意识 。那些将心理游戏融入课堂的实践,那些用主题活动滋养心灵的探索,都印证了政策的核心逻辑:减去的是机械重复的学业负担,增加的是心理免疫力、情绪调节力等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让成长从“被动承压”转向“主动赋能”。
“心十条”政策的赋能价值,更体现在构建全链条的成长支持体系,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孤岛困境”。“全员育心”制度彻底颠覆了“心理健康只是心理教师的事”的传统认知,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育心者”——语文课堂可借经典文本引导情感表达,道法课能以现实案例培育责任担当,甚至数学教学也能通过合作探究培养抗挫力。而“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梯队、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更将工作重心从“问题补救”转向“危机前置”,形成“预防—筛查—干预—转介”的完整闭环,为青少年筑牢全方位的心理防护网。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一生一策”关怀,更彰显了精准赋能的政策温度,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成长支撑。
让这份“赋能指南”真正落地生根,关键在于破除“政策打折”的执行梗阻,凝聚家校社协同合力。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体育课时被主科挤占、“无作业日”变相布置任务的现象,偏远地区心理教师资源匮乏也制约着政策实效。这要求学校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成效纳入核心考核;家长需摒弃“唯分数”的育人执念,配合“息屏行动”培养孩子健康用网习惯,用高质量陪伴替代焦虑施压;社会要主动开放公共资源、优化网络环境,为政策落地提供多元支撑。正如“护心组合拳”的比喻所揭示的,唯有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协同”的育人合力,才能让纸面措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长滋养。
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滋养心灵、塑造人格。“心十条”的深意,在于它超越了“减压”的表层认知,直指“赋能成长”的教育本质。当“无作业日”成为兴趣探索的起点,当体育课成为心理调适的课堂,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全的支持体系中舒展心灵,这份“赋能指南”便会转化为滋养未来的力量。期待政策落地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充满温度,让每个少年都能眼里有星辰、心中有暖阳,在成长路上从容前行,成长为内心强大、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