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乐山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家庭教育讲座进校园”公益巡讲活动走进井师附小,100余名家长代表参加此次活动,共同探寻家庭教育的科学路径。
家校同频:共话育人初心
活动伊始,由井师附小副校长吴茜讲话。她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唯有家校紧密协作,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完整的教育生态圈。“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向而行,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温度、有力量的事业。”
专家引领:解码习惯培养
随后,乐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徐娟老师以“做有温度的父母:生活即教育,习惯伴成长”为主题展开讲座。她以“家长解忧站”互动环节切入,抛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如何让孩子告别作业拖延?”等家长最关切的话题。现场气氛热烈,家长们纷纷举手分享育儿困惑,徐老师则以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切入点,点明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就像培育幼苗,此时‘修枝剪叶’,方能让未来的成长之路更加顺畅。”
在“习惯为何重要”的探讨中,徐老师通过生动案例阐释: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不仅是孩子当下高效学习的基础,更是其未来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核心能力。她特别强调:“学校与家庭不是‘教育合伙人’,而是‘育人共同体’,目标一致但分工不同——学校侧重知识传授与集体习惯引导,家庭则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个性化培养。”
实操指导:掌握养成策略
针对家长最关心的“如何培养习惯”,徐老师从“关键期把握”“策略方法”“实战经验”三个维度展开:
- 抓关键期:她结合脑科学研究指出,6-10岁是行为习惯固化的关键阶段,家长需抓住晨起、作业、阅读等“日常碎片时间”,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
- 讲方法:分享“习惯养成三步法”——明确目标(如“每天阅读20分钟”)、可视化追踪(制作习惯打卡表)、正向激励(设立小奖励机制);
- 共分享:在“家长充电站”环节,多位家长主动分享育儿经验。一位二年级家长提到孩子“自主整理书包”习惯的养成历程:从初期的反复提醒到通过“故事化引导”(如编“书包小管家”童话)激发主动性,过程中虽遇孩子抵触,但通过耐心沟通与持续鼓励,最终让习惯落地生根。徐娟点评:“这正是‘生活即教育’的生动实践,家庭教育的智慧藏在日常细节中。”
结语: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家长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解答了育儿困惑,更让他们意识到“教育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据悉,乐山市家庭教育公益巡讲活动将持续走进更多校园,推动形成“家家重教育、人人懂方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基石。
(责任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