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序言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从“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中华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度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肩负起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在革命年代,共产党以文艺为“精神刀枪”,将传统文化形式与革命内涵结合,创作出直击人心的文化作品,在救亡图存中凝聚文化自信。
又如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将传统叙事与革命思想融合,成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不仅在解放区广泛演出,更以艺术感染力唤醒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些正是文化自信的硬核体现:用革命思想激活传统叙事的生命力,唤醒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你看,敦煌研究院党员科研团队耗时十年攻克壁画数字化技术,将300多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转化为高清数字资源,通过线上平台让全球观众“云游莫高窟”。“数字供养人”计划让网友可在线“认领”壁画修复工作,既破解了文物保护难题,又让“飞天”“反弹琵琶”等传统符号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成为文化遗产活化的典范。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增强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主动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
(责任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