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大数据正深度融入纪检监察工作,为监督执纪注入强劲动力。住建与自然资源领域项目密集、资金量大,传统监督手段常受信息壁垒掣肘,难以全方位、实时化把控风险。大数据恰似一双"慧眼",穿透表象、锁定异常,让监督精准高效,为守护民生福祉、捍卫公权力廉洁运行筑牢根基。
一是大数据赋能招投标监督,直击围标串标"暗流"。招投标环节向来是腐败"重灾区",围标串标、暗箱操作时有发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大数据技术恰似"火眼金睛",能从海量投标数据中揪出异常端倪。系统扫描企业中标率,一旦某企业中标频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便触发预警,精准锁定可疑目标;电子标书"指纹"比对功能同样威力巨大,不同投标单位若在同一台设备制作标书,或文件创建者、软件序列号高度一致,即刻暴露围标串标行径;"双盲评审"借助区块链加密、随机抽取专家,切断"人情分""关系标"暗道,让评审全程公平公正;资金穿透式监管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中标企业若将大额款项异常转移,系统马上预警,斩断利益输送链条,让招投标全流程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大数据守护民生资金,严防"跑冒滴漏"。黑洞民生资金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一丝一毫都不能被侵占。住建领域公租房补贴、老旧小区改造资金,自然资源系统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常因信息分散、审核繁琐被不法分子觊觎。大数据监督平台横空出世,打破部门"信息孤岛",集成房产、车辆、社保、工商登记等多元数据,申请信息一键碰撞,名下有房有车却骗租骗补者现形,自动清退并倒查审核责任;项目资金全流程线上留痕,从预算下达、绩效分解到支付使用,每个环节实时监控,资金闲置、进度滞后即刻亮红灯,结果与后续预算挂钩,倒逼部门高效使用资金,让民生福祉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大数据聚焦"八小时外",勾勒干部廉洁"画像"。党员干部"八小时外"常是监督盲区,不良嗜好、社交圈层易滋生腐败。大数据为干部精准"画像",多维度扫描廉洁风险。公安涉赌、跨境转账数据与党员信息库定期碰撞,参赌涉赌行为即刻触发高风险提示;领导干部及其特定关系人身份信息与工商、税务数据比对,违规经商、兼职取酬无处遁形;融合消费、房产、出行、社交记录,系统生成个人廉洁风险指数,高异常先核查,让监督触角延伸至生活圈、社交圈,全方位守护干部廉洁防线。
四是大数据驱动监督闭环,落地"三不腐"机制。大数据监督不仅止步于发现问题,更推动形成"预警—核查—问责—教育"闭环,助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落地。线上预警线索迅速分流,线下核查专班同步跟进,廉政家访、社区走访、社会监督员多方印证,精准问责形成震慑;负面清单列明"八小时外"行为红线,干部签订廉洁承诺书并纳入年度考核,苗头问题早提醒、早纠偏;典型案例即时推送,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大数据监督为住建、自然资源领域正风肃纪反腐插上"科技翅膀",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应用场景拓展,数字监督将持续赋能,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治理保驾护航,让清正廉洁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