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平均每分钟就有6人因患糖尿病死亡,糖尿病造成的死亡,已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
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即消瘦烦渴之意;现代医学认为它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因为胰岛素由人体胰脏中的胰腺分泌,胰岛素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人的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如果缺少胰岛素或是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时,就会使血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血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
辨别糖尿病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按发生机制讲是应按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以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难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症状。
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以至10升之多。
多饮: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
多食: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利用,则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多食,使进食后无饱腹感,满足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消瘦:由于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会加重消瘦症状。
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无根治方法,只能控制。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有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以及其他疗法。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中医常用治疗糖尿病中药有生地、女贞子、枸杞子、天冬、麦冬、天花粉、葛根、玉竹、山药、玉米须、知母、生石膏等,对控制症状常有效,中药成药有消渴丸、玉泉丸和降糖舒等。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辩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形成阴虚的原因主要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过度安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病机特征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伤,均可化热化燥伤阴,持续耗气伤正,从而可转化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湿热困脾、热伤气阴等证候。
三期为消渴病并发症期。其主要病机特征是气血逆乱、血脉不活、经脉瘀阻,可逐渐出现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神经、五脏六腑等各种急慢性病变。由于消渴病的慢性病变主要伤及各个组织器官,往往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早期防治尤其重要。应采用中西医结合强化治疗,其中,中医治疗多采取调整脏腑、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平衡阴阳等治疗法则,同时辅以针灸、推拿、内服、外治等综合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管理糖尿病
阆中市中医医院古城院区糖尿病专科治疗以中西医治疗为主,目前开展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及治疗,能为不同时期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个体化方案,有效控制及长期管理血糖。
病例
唐某某,69岁,因“发现血糖升高7年、左下肢皮肤破溃1天”入院,入院后查体:左侧内踝处有一直径2×2CM溃破,创面干净有少许清凉液体溢出,周围皮肤红肿,皮温略增高,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以左侧减弱明显。后以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糖尿病病足伴感染收治。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汤剂、中成药结合,内治外治并举,经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严格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等综合治疗1月后,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患者头昏、乏力明显改善,夜尿明显减少,双下肢已无水肿。足背溃疡创面予以抗感染局部清创换药3月后已逐渐愈合。
治疗前
治疗后
医生简介
李玲,本科学历,2003年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附属一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1年,2023年于南充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半年,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诊治与管理。
坐诊地址:阆中市中医医院古城院区 门诊二楼
健康电话:13330773736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