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校园,海棠池旁那一簇簇鲜艳欲滴的三角梅都会让我驻足停留,不由自主地勾起我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思考……
在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海棠池旁矗立着一块无言的石碑,背后栅栏旁生长着一丛丛三角梅,无论春夏秋冬都傲然挺立,用一片特有的红映衬着石碑厚重的历史,让校园文化充满红色基因,这片红与朝阳 相向、与落霞相伴,辉映着达州八景之一的“西寺晴霞”,日复一日,仿佛守护着这片宁静,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曾在此演绎的红色故事。
革命历史发生地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资源,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党旗为什么那样红,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1933年8~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北部地区接连取得仪南、营渠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后,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遵照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决定乘胜发起宣(汉)达(县)战役,打击盘踞宣汉、达县、万源、城口等地的国民党军第23军,进一步扩大川陕苏区。1933年10月18日,红9、红30军即分兵向宣汉、达县进击,19日,红9军一部攻占宣汉城北要点板凳垭和尖子山,守军弃城南逃,红军进占宣汉城,此时,红30军一部亦占领达县城北15公里之罗江口,与城郊凤凰山之敌对峙,遂以一部于20日绕道袭占达县城,并乘其惊恐未定,攻取凤凰山。与此同时,右路于18日渡巴水进至达县以西地区,协同中路红30军全歼凤凰山逃敌。此战的胜利,使川陕边根据地向东扩展了约150公里,将通南巴地区与川东游击根据地完全连成了一片。
学校所在地就是当年红军战地医院所在地,民国31年秋在此创建达县女中,初名达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1954年,改名达县第二初级中学,1976年更名达县市第二中学,1985年更名达县市第二职业中学,2000年更名为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用鲜血染红的这方土地,不正像校园内那株三角梅特有的红吗?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红色基因吗?这不正是我们开展党史教育最生动的红色素材吗?
用革命沃土根植教育,培育红色薪火,让革命精神代代传承。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史学习为契机,挖掘这一历史发生地的红色教育文化,通过老师向学生讲述红军故事,用红色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块石碑、一所学校、一座城市,见证着一段红色历史,传承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达州红军精神,让红色思想之花开满校园。
(责任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