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党建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官网】 > 机关党建 > 老沟渠焕新颜 汩汩清流润粮田

老沟渠焕新颜 汩汩清流润粮田

发布日期:2025-06-26 16:44 来源:罗江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秩名
点击量:

  老沟渠焕新颜 汩汩清流润粮田

  盛夏时节,在鄢家镇长堰村高高低低的丘陵山梁之间,一条崭新的水泥浇筑“三面光”沟渠蜿蜒盘旋于农田房舍之上。峰回路转、山环水绕,沟渠里,溪水涓涓,前赴后继着欢快向前奔流。久旱逢甘霖,看着浪花飞溅、水波奔腾,村民黄友贵喜不自禁的说“这下好了,水渠一通,既能保灌溉,又能促生产,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的烦心事,再也不用为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发愁了。”那一刻,虽然炎炎夏日酷热难耐,但哗哗流淌的渠水,却仿佛沐浴全身,带给了他夏日欢欣愉悦的“透心凉”。

  这条旧貌换新颜的沟渠被当地村民称为青峰支渠,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60%为U型渠槽、30%为土渠、10%为涵洞。沟渠经过50多年运行,渠道局部老化、垮塌淤塞、破损渗漏严重,“跑冒滴漏”让每年用水季通过都江堰灌区输送过来的水量只有10%能顺利蓄留和利用,其余90%的来水都在经过千疮百孔的沟渠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全村60多口堰塘、水库、山坪塘和1500余亩农田,栽种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和莲藕、柑橘等经济作物,作物的“饥渴”可想而知,而一遇大旱之年,减产甚至绝收时有发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该村老百姓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除了期盼风调雨顺,就是希望青峰支渠能够尽快维修,恢复其使用功能。没有更多谋生的路子和办法,多年来,他们守着走不出去的故土,渴望农田、农作物能喝饱水茁壮成长,换来旱涝保收的收获,就像日升月落,成为每天一成不变最大的念想。很多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一到栽秧泡田时,更是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大多时候,他们的稻田会因为缺水,无法栽插,不得不改种旱地作物或迟栽,导致减产。因此,村民无数次向镇村反映,镇村干部虽有心解决该问题,但苦于水渠修复耗资较大,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年的区人代会,镇村干部,都在会上不遗余力为该村老百姓发声、请愿,希望进一步补齐长堰村农业发展短板,完善本地水利体系,打通农田灌溉障碍,多方位提升灌溉、储水及抗风险能力,综合性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有效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2024年,罗江区委书记黄琦到长堰村调研,镇村干部又急迫的向区委书记反映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知民所盼,黄琦在得知实情后,感同身受水渠作为农田灌溉的重要设施,对于水利灌溉、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整个经济建设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当即决定将长堰村沟渠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实施,以期尽快解开群众心头的疙瘩。

  带着长堰村全村老百姓翘首期盼多年用上水、用好水的心愿,沟渠改建很快被业务主管部门区农业农村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2025年即将乍暖还寒的2月,投入巩固衔接资金219万元,总长约3500余米,覆盖全村1组、4组、5组、6组、7组、11组,项目区域受益农户1006户3018人,其中脱贫户80户182人的青峰支渠(2025年粮油产业园区配套灌溉设施建设项目)紧锣密鼓、快马加鞭开始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工程中,区农业农村局严格按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始终树立主责意识,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工作举措,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将项目责任落实到人,采取“调度+督查+提醒+通报”的工作方式,跟踪服务、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镇村和实施主体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加强项目的督查和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切实做到项目施工管理到位、资金及时拨付到位、项目检查验收到位。同时,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及时发现并清除安全隐患,周密做好安全施工各项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解决部分农田不误农时的栽插需求,2025年6月中旬,工程进入扫尾阶段的沟渠对先期建设好的标段进行了试通水。当天,很多群众闻讯而来,看着渠通水畅,白花花的岷江水流进塘库和急需用水的农田,大家脸上不由自主浮上了久违的笑容,大家众口一词对镇村、区农业农村局把清水引入粮田,建好农业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的为民情怀与担当作为给予好评与感谢。村党支部书记谢秩学深有感触的说:“好多年没有看到青峰支渠有这么大的来水了,这不仅仅是润泽了群众的“心田”,造福一方百姓,也最大程度的改善了我们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增加农业生产的用水便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打下了增产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清冽的河水流进稻田,蛙鸣阵阵,青秀的稻叶随风摇曳,像是“吃饱喝足”了惬意的摇头晃脑。伫立水波荡漾的田边,看着满眼青绿,谈起该工程即将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也表示:衔接资金注入的“活水”,提升的不仅仅是抗旱能力、减少了抗旱成本,它作用于民生工程,从群众出发、为百姓谋利的制度设计,更是补齐乡村短板、增强乡村活力、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程红)

联系电话: 监督电话:13311535990 投稿邮箱 chinajcdj@sina.com 蜀ICP备2024088209号-1
中国基层党建网 | 关于我们 | 官方微博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中 国 基 层 党 建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