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强,中共党员,宜宾市八中高中历史教师。自2011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他已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十三个春秋。十三年来,他既是传道授业的师者,也是陪伴学生成长的兄长与朋友。他将无数个平凡的日子,串联成了学生们眼中最温暖的记忆,也谱写了一名优秀党员的动人诗篇。经他教导的学生,遍布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学府,他本人也因卓越的育人成效,先后被评为翠屏区“德育先进个人”“区先进班主任”“区骨干教师”。
一、深耕教学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领域,陆强老师始终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学生的热爱。他常说:“历史不该是故纸堆里的枯燥文字,而应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了让这座桥梁通畅有趣,他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他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每堂课前,留出五分钟,让学生轮流扮演“小老师”,分享自己最感兴趣的任何历史相关话题。有的同学讲三国人物的性格悲剧,有的同学剖析热播剧《觉醒年代》里的服饰细节,甚至有同学从电子游戏的背景设定讲到二战的科技发展。 他则像个好奇的听众,时而点头,时而追问,让学生在自信的表达中,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与主人翁感。而每当临近下课,他会巧妙地用三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脉络,将零散的知识点串珠成链,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了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充盈,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书架上总是摆着最新的学术期刊,教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从“情境化教学”到“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心得。 他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化为课堂上一张张精心考证的地图、一段段引人深思的史料,让历史在他的讲述下,变得触手可及。
二、爱岗敬业
用温暖陪伴“亮”起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和班主任,陆强老师的每一天都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清晨7:00,当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他的身影已准时出现在教室,轻声提醒打瞌睡的同学,或是在走廊上为抓紧时间背书的学生解答一道昨晚的难题。夜已深,学子居的走廊只剩几盏应急灯在静静守候。他轻轻推开一间间宿舍门,确认孩子们是否都已安静入睡;空调温度是否适宜;被子有没有踢到一旁。转身时,走廊尽头他的休息室仍亮着,那盏最晚熄灭的灯,此刻不再只是批改作业和凉透浓茶的象征——它更像一盏守夜人的提灯,确保每一个孩子的睡眠,都能被妥帖地安放在梦的港湾里。
陆强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用一颗敏锐的心,捕捉他们情绪的每一次波动。班里曾有一位张同学,因家庭突遭变故,从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一落千丈。陆强老师发现后,没有在办公室里进行严肃的谈话,而是在一次晚饭后,借着在操场散步的机会,像朋友一样与他聊起篮球,聊起最近的趣闻,在男孩情绪稍微放松后,才温和地问:“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跟老师说说,没关系。”
为了彻底解开学生的心结,他利用周末,亲自提着牛奶和水果,开车来到学生家中。 他不仅与家长深入沟通,更重要的是,他坐下来,耐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给予他最坚实的鼓励。返校后,他又悄悄组织班委,发起了“温暖接力”,有的同学帮他补习落下的功课,有的同学主动约他一起打球吃饭, 让他重新感受到了集体的善意与力量。一个学期后,那个熟悉的阳光男孩又回来了。
三、五育并举
让先锋模范“动”起来
在推进“五育并举”的道路上,陆强老师充分发挥着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组织的德育活动从不流于形式。他会带着同学们走进社区敬老院,听老爷爷老奶奶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城市变迁史,让学生在真实的口述中,完成一堂最生动的德育实践课。 他组织的班会,会讨论社会热点,也会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
在结对帮扶中,他不仅在学业上辅导后进生,更在生活上给予贫困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会悄悄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资料费,会在学生生病时亲自送去热水和药品。 这些细微的善举,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忠诚执着坚守教育初心,无私奉献勇担时代使命。陆强老师的日常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用心用情的付出。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学生们点亮了前行路上那盏温暖的心灯。而这被点亮的,不仅是孩子们心中的光,更是共产党人精神星河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它照见来路,更昭示未来。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