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天镇严守耕地红线,将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坚决守住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以“三变三要”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拓宽群众增收“新路子”。
种养方式“单一化”变“立体化”,向“亩均”要效益
胜天镇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种养结合的原则,向“亩均”要效益。充分发挥红岩山林地多的优势,依托“流米李种植专合社”“德利山地乌鸡养殖专合社”,积极探索林下套种、套养。据安和村党总支书记文刚介绍,目前集体经济公司和种植大户在400亩流米李现代农业示范园中,种植的花菜、飘儿白、水白菜等多个品种,现已进入商超销售,被端上了居民餐桌;利用林地、果园等闲置期,发展林下桫椤乌鸡20000万只,既达到除草啄虫的目的,又能提升经济效益。据桫椤乌鸡养殖大户黄英介绍,今年桫椤乌鸡在“宜人宜礼”上售价188元/只。
在山下,镇农技中心根据水田多的实际,积极推广“稻田+”模式,发展“稻虾、稻鱼、稻蛙”3000余亩;推广“莲藕+”模式,发展“莲鱼、藕虾”650余亩。据胜天镇农民村种植大户介绍,种藕亩产可达5000至8000斤,批发价2至3元,如果是早藕,批发价可达3至4元,亩产值1.5万元至2万元。据镇农技中心主任李小平测算,预计农民、汪家、新和、凤鸣、五马等村“莲藕+”模式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亩均”效益较单一化种植大大提升。
产业发展 “零星化”变“规模化”,向 “色彩”要效益
胜天镇根据浅丘地形、土地较零散、耕种地块小的特点,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积极探索“统一流转、统一整理、统一招商”的模式,实施规模化种植。据凤鸣村支部书记罗庆祥介绍,全村共有凤栖谷农业观光体验园、回归农业等三家公司入驻,其中凤栖谷农业观光体验园以4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为基础,大力发展红粱、油菜、油葵等“色块”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连片规模化种植5000亩红粱、油菜,规模化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胜天镇建有2个50亩育苗基地,为发展色块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据新民村支部书记张安俊介绍,今年高粱收购价7.5元/公斤,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很高。胜天镇还采取订单式+免费发放油菜苗、高粱苗+补助化肥等方式,在成贵高铁、绕城高速宜宾南段和高速出口、老宜长路以及凤安路等沿线两边发展油菜、高粱,连片发展的万亩油菜和高粱,让游人目之所及不是金黄、就是火红,与天上霞光交相辉映,十分壮观美丽,游人至,无不发出“人在花中行、心在画中游”的感叹。
节庆活动“娱乐化”变“品牌化”,向“平台”要效益
胜天镇围绕流米李种植特色产业,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桫椤海生态旅游示范区三张名片,探索 “旅游+农业”与“文化+平台”结合模式,搭建农产品销售、招商引资、乡贤联谊、研学旅行等平台,打造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高县李花节、品李节、菜花节、丰收节、端午节等传统文旅、节庆活动品牌,不仅带来了客流、物流、资金流,还拓宽了群众致富新路子,同时让游客来乡村“有看头、有玩头、有念头、有学头”,吸引40余万游客游玩观光,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3年安和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凤栖谷围绕红粱、油菜规模化种植和油葵轮作,以生态、观光、体验、创意农业为基础,通过开设田园餐厅、举办田园音乐节、打造萌宠乐园、建设私人菜园、实施劳动教育、设置网红打卡点、推出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让客人干农家活、吃农家菜、宿农家屋、乐农家事,2023年春夏吸引5万余名游客到园区观光打卡。
据凤栖谷负责人杨雨介绍,凤栖谷已成胜天红岩山景区外的又一乡村旅游品牌,不但延长了产业链条,让“一亩田”产生三四亩,甚至五六亩的价值,而且还为周边群众提供种养、餐饮、保洁等20多个就业岗位,春播、秋播时聘请的工人多达50余人,为群众增收拓宽了渠道。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