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与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交汇阶段。在这一历史时刻,探索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破解长期“等靠要”难题,提高乡村社的经济社会建设质量并持续推动其内涵式发展,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议题。
明晰资产状况,确立在地发展优势。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一切可能被忽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这些资源可以直接作为在地发展的资源要素,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创新“造血”功能衔接乡村振兴,以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以乡村资产为依托,将乡村日常碎片化、项目式的活动加以串联和统筹,以长期战略性的视角提升乡村自我实现的信心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依托政治资产,形塑多方战略共识。先行的政策和前置的规划等政治资产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战略性和长期性视角,并通过政策指引、资金支持、资源调配等方式引导着乡村的建设。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在党建引领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基层参与共商平台,增进政府、市场、村民等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不同空间层面主体的供需对接和协作对话,以“微介入”的方式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决策和执行体系,引导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
着重物质资产,革新产业经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摸清乡村所有的物质资金、资产和资源,仔细分析研判在地的条件和特点,基于乡村现有产业资产的特色及优势,在其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的农业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建立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农业+”、综合化产业结构体系,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村民增收上来。
民族要复兴,乡村就必振兴。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借助乡村社区资产挖潜、合理谋划在地性发展途径,是对国家的乡村发展战略的积极应对。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