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交织出现。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社会不稳定因素众多,社会公共突发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突然性、不确定性大、危害性大、复杂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突发事件时,应增强应对处置的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时,要坚持预防为主。处置突发危机事件首先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因为风险意识淡薄或工作上的不到位,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以致最终演变为危机事件。由于此类事件的突发性,加之没有任何思想上或行动上的准备,经常会使处置工作陷于被动。因此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就需要党员干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及时了解情况,掌握相关信息,抓住有利时机,迅速作出决策,以便尽快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因素,把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
应对突发事件时,要坚持科学研判。处置突发危机事件要增强科学研判形势的能力。科学研判形势的能力是党员干部的基础性能力,是强化风险意识的前提。党员干部要科学判断形势,就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实事求是上下功夫。在世情、国情、党情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形的基础上,研究大趋势、预见可能性、把握规律性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党员干部想要科学判断形势,就要注重形势分析,不断提高从政治、全局和战略角度思考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安排工作任务。
应对突发事件时,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处置突发事件要明确情况,才能使处置的措施更主动。正所谓“棋争一着先”,下棋时要争取主动权。面对日益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要树立掌握主动权的意识,坚持正确的战略,要始终掌握复杂局面的主动权。因此必须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监测是风险预测的“千里眼、顺风耳”。风险监测“耳聪目明”,才能监测准,才能对风险、风险的源头、风险的性质等重要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对如何规避和消灭风险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