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是教师以敏锐视角
捕捉幼儿在真实活动中的
探索轨迹、思维火花、
问题解决与社会交往的动态记录。
它超越流水账式的描述,
要求教师不仅“看见”儿童的行为,
更要“读懂”行为背后的发展意图、
学习逻辑与情感需求。
课程故事应具备儿童主体性、真实探究性、过程生成性及深刻反思性。讲好一个故事,核心在于捕捉幼儿的“哇时刻”与“关键冲突”,深入剖析其发展意义,清晰呈现教师如何基于观察提供“支架”,并最终落脚于幼儿的成长与课程的优化。
故事里的童心与智慧
透过“故事”说课程,孔幼近日开展了以“生活即课程,成长有故事”为主题的班本课程故事展评活动,以课程故事为载体提升教师课程建构能力。

小班组:细微处见成长

小二班:《从洗手开始的故事》
分享者:刘艳
班本课程以幼儿对洗手的困惑为起点,从对“为什么要洗手”的懵懂困惑,到亲手制作肥皂、开展售卖活动。孩子们在洗手这件“小事”里,开启了一段融合探究、实践与生活能力培养的成长之旅。

小三班:《关于衣服的烦恼》
分享者:何甜甜
一件衣服,藏着孩子自理的密码与成长智慧。教师以幼儿穿脱、整理衣服时的真实困惑为起点,追随他们衣服怎么穿、怎么脱、放哪里的“小”无助,从一开始对穿脱衣服慢吞吞、放得乱糟糟的手足无措,到独立穿脱衣物、折叠整理,在衣服这件“小事”里,踏上了一段探索与进步的成长旅程。
中班组:探索中启智慧

中二班:《泥趣横生》
分享者:王雪
孩子们通过快乐的揉、捏、搓、染、塑到大胆的创作,将大自然最朴素的材料化为艺术品,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不仅仅是一场玩泥的游戏,更是一段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热爱探究、尊重劳动的成长旅程。

分园中班:《豆豆成长记》
分享者:熊星
当“听故事”变成亲手松土、播种、浇灌的沉浸式探索,孩子们成为生命的见证者。这是一场用好奇心驱动的自然探险,孩子们在指尖与泥土的触碰里感受,自然的奇妙不再是书本上的图画,而是可以探索的鲜活生命。
大班组:体验中筑根基
大一班:《纸想和你玩》
分享者:陈欣然
这是一场关于纸的探索,教师以幼儿发现浪费纸张现象为起点,追随孩子们对“纸从哪里来”的好奇心,到后来将花草铺入纸浆,制成独一无二的唯美书签;把橘皮融入纸浆,造出带着清香的橙色纸张等,开启了一场融合探索、实践与文化传承的奇妙旅程。

大二班:《品非遗之韵》
分享者:郝和微
在编织班本课程中,孩子们用手“舞蹈”, 当传统工艺遇见稚嫩巧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围巾、曼达拉、魔法板凳的诞生,更是一场关于专注、合作与温暖的启蒙,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耐心与分享。每一件作品都记录着孩子的成长,编织出温暖而独特的故事!

大三班:《遇见扎染》
分享者:罗思倩
扎染班本课程中,孩子们在折叠、捆扎与浸染间,感受色彩的碰撞与融合,在等待与惊喜中学会专注与分享,这是一个关于发现、耐心与审美的启蒙故事。

大四班:《艺起玩水墨》
分享者:王小洪
在水墨班本课程里,孩子们以笔为“戏”,当水墨艺术邂逅天真童趣,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墨荷、山水、趣味脸谱的呈现,更是一场关于想象、表达与审美的探索。孩子们在创作中释放天性、大胆尝试,每一幅水墨作品都晕染着孩子的奇思,勾勒出灵动而诗意的童年故事!
分园大班:《编来编“趣”》
分享者:刘勤
当孩子们被麻绳吸引,好奇地尝试“编辫子”时,一场名为《编来编“趣”》的课程便悄然开启。从认识编织、寻找身边的编织物品,到亲手尝试编织,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整个过程就像用一根温暖的线,串联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创造与成长,编织出了童年最动人的画面。
老师们以儿童视角回溯教育实践,聚焦幼儿在生活、游戏、探索中的兴趣与困惑,从课程故事的缘起,到孩子们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从学习与发展的点点滴滴,到令人惊喜的课程成果,把一个个贴近生活的课程故事娓娓道来,也展现出孩子们独一无二的成长足迹。
点评反馈、荣誉时刻

活动最后,熊园长对本次获奖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充分肯定了老师们一学年以来,在课程实践方面的努力和专业理念上的提升;同时,也希望在未来的班本课程中,儿童的声音可以更清晰、课程脉络更系统、课程反思的深度更扎实,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其实,课程就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行动里,在孩子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是真实、生动、有趣的,更是属于孩子们的一张纸、一根线、一颗种子……当我们轻轻俯下身去倾听感受孩子们的童言趣语,班本课程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孔幼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班本课程建设,让故事“真”有趣,让成长“真”发生,让课程故事浸润幼儿的童年,让教师与儿童一起拔节生长!
(责任编辑: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