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党建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官网】 > 自增地方频道 > 宜宾党建 > 共沐书香,分享喜“阅” —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2024年春期语文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二)

共沐书香,分享喜“阅” —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2024年春期语文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二)

发布日期:2024-06-19 09:34 来源: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作者:雷轶涵 刘洋 曾玉静
点击量:

书香校园,师者先行。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蓄力方可行远道,书香才能溢芳华。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思考并优化现行教育教学行为,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语文组于2024年6月12日开展了以“共沐书香,分享喜‘阅’”为主题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本次交流活动分为两期,第二期的31位老师与全体语文组老师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教师李敏分享的是《诗意为舟,向语文更美处漫溯——读王崧舟〈诗意的探寻〉有感》。《诗意的探寻》一书收录的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均是王崧舟老师近五年来对诗意语文的探寻与创造。李敏老师以《马诗》群诗教学和《好的故事》阅读教学为例,点面结合地赏析诗意语文的精髓,探寻语文教学策略,助推新课标理念在课堂落地生根。

教师刘国琳分享的书是《活在课堂里》,这本书是李政涛教授的教育随笔集,也可以看作是他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在分享中,刘国琳老师从身处课堂中的教师对习以为常的课堂各环节和各要素重新审视,感悟到课堂不仅仅只是三尺讲台,课堂里孕育着每一件伟大的事物。

教师刘燕分享的是《教育的细节》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人、事、物我们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区。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细节》让我们先学会从身边习以为常的细节开始反思和探究,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读懂学生,才能让教育发生。

教师曾玉静作题为《花朵的绽放需要“快乐”的浇灌——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有感》她从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和培养孩子的智力及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观念进行分享,同时也将她如何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融入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孩子快乐的写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交流。

师张琳分享的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从教走向学〉有感》。《从教走向学》一书通过数十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何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张老师重点分享了第四章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内容,最后交流了读书后的深刻感悟,只有多读,多学,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从教走向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孟香分享的是《从细微处着手,共建爱的港湾——读管建刚〈一线带班〉有感》。管建刚老师在《一线带班》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实用的班级管理方法和建议。在分享中,孟香老师从“细”和“爱”两个方面着手,着眼班级细微之处,共建爱得港湾,提升班级管理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教师李泽辉分享了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心得体会,她结合于漪老师教文育人,提升专业素养,树魂立根的教育思想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认识到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有解读教材的思考力和对学生无私奉献的关怀力。

教师肖莉阅读了教育专著《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分享了自己的最大感受“简单教语文 扎实求发展。〞肖老师谈到此书不仅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策略,还引导我们要追求简单而扎实的语文教学之道,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言语智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读,多看,多借鉴,能更快地促使自己成长。

教师彭潜分享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著《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满满的“爱心”启发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这些都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教师杨莉分享了《养育你内心的小孩》,她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和生活场景,详细介绍“价值感”“安全感”等心理需求,通过回到内在、寻找期待、通过逻辑找到内心的匮乏点等方法,启发大家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和自我照顾,识别和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情感和想法,更好地与学生对话,真正走心教育,帮助学生促进自我接纳、自我慰藉和自我成长,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教师陈虹燕分享了《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写作的技法,更多的是揭示老师如何在作文指导中用深入浅出、轻松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领悟写作的奥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有所悟、有所得,从此爱上写作。

教师吴敏分享了陈震先生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分享了几点心得体会:做温暖的教育者,就要低下身来看学生,把微笑留给学生,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是新时期对一线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做温暖的教育者,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树立起成长的信心,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精彩的童年。

教师毛晓娟分享的是著名教师薛法根的教育专著《做一个大写的教师》。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基于学生的差异,寻找学生的发展空间,给予实实在在的指导,让学生获得点滴的进步,渐渐缩小教学的落差。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即使每一步都很小,但只要不停步,用不同的步子走路,都能走出各自的精彩来。

教师周艳分享的是《教师如何跨越科研门槛——读<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有感》。她从“教师课题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课题名称的奥秘——关键词前提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享,力求在未来的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和水平。

教师林文娟分享的是张爱军著的《备课专业化》。张爱军博士从备课的理念出发,将传统备课的弊端一一道来,又引入自己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与之相对比,让我们充分看到学教评一致性优势所在,从“学习中心”“基于标准”“目标达成”“学教评一致”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

教师邓丽分享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校共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本书为家校共育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她把书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和阅读习惯,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通过亲子共读、绘制思维导图等活动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品书香之味,享思维建构之乐。一次次地配合,一次次地引领,共同探讨,助力孩子全方位成长!

教师梁家琴读了《  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了题为《温暖每一颗心灵》的读后感分享。她从作者简介、内容简介、摘抄佳句、推荐理由、读后感悟五个方面进行交流。她感受最深刻的是教育智慧应该温柔、平和且能持久,觉得“温暖”这个词比较合适。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陈真燕分享的是《探索备课新境界——读<备课专业化>有感》。她从何为备课专业化?备什么?怎么备?这几个问题出发进行分享。希望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教师李旭敏分享的是《我眼中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读书心得》。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爱的母题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关爱,顽童的母题是最富有朝气的文学,自然的母题反映出儿童比成人更接近自然。李老师从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五个方面分享了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师田华强分享的是薛法根老师的《薛法根与组块教学》。所谓•组块教学即去除课堂中花哨的做作,而实实在在以课文为载体,挖掘其中能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生成的语文元素。智慧地进行加减法,创设生活、创设情境,将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语文元素进行高效的组块。在组块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力去解决语文问题。

教师李艳萍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题分享了魏智渊的《高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怎么样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到底该怎样做?在听完李老师的分享后,我们似乎找到答案:孩子的努力离不开父母正确的引导!换位思考,放下焦虑,用一种理解、接纳的态度“帮孩子努力做到最好”!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为高手父母。

教师雷江以《学习新课标,聚焦任务群》为题,分享了他学习《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他从新老两版课标的异同、什么是任务群、任务群的特点以及任务群的实操体验等方面分享了他学习新课标的心得。

教师杜芳分享了2022新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从“总览变化”和“语文变化”两个方面再次深入学习新课标。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希望能在教研教学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师张红分享了汤勇的《教育可以更美好》。教育的美好,在于它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教育的美好,美在鼓励,美在欣赏,美在放手……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留白”。教育应该慢一些,呵护学生像呵护一粒种子一样。做到这些,教育将是一场又一场美丽的邂逅。

教师刘洋分享的是《组块教学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读<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有感》。她从智能优势、阅读策略、语用能力等方面,结合书上的具体案例,探讨组块教学的可操作策略,在读中悟,在悟中写,夯实语用,提升素养,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教师徐植芬读了李镇西老师的《  爱心与教育》一书,做了题为《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交流。她从书中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广博的学识以及乐于专研的精神,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奉献着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徐老师从书中明白了师爱的伟大与不可缺失,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有师爱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

教师赖福叶分享了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本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姿态,要低下身子看学生,把微笑留给学生,把宽容留给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就像陈老师所说的,成为一名温暖的教育工作者,需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

教师李雪峰给我们分享的是《王崧舟诗意语文经典课堂13例》。他以《两小儿辩日》为例,介绍了王教授艺术的课堂,教学的导入和铺垫以及每一步教学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把我们平常的课上成了艺术的课诗意的课。王崧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学生还是观众,在聆听他的课堂时,都会凝神屏吸,不仅课堂中享受到了“美”,也在课后忍不住要去“思”。我们也应该积极努力,向王教授看齐,把我们的课堂也上出诗意,让孩子们更喜欢语文。

教师陈华以《走进新课堂  解析新课标——读<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有感》为题,从三个方面讲解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评价目标,始终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导向,坚持以评促教促学,用守正创新的态度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增强了思政教师的使命感。

教师杨厚林分享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教育永远走在与时俱进的革新路上,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学习与夯实教育理论,并将教育理想付之于教育行动,用实践构画教育的蓝图。这是朱老师的教育理想给杨老师带来的心理洗礼,更是杨老师的分享带给我们全体老师的心灵震撼。

副校长刘莉分享的是余华的作品《活着》。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用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活着!” 这是生命最根本的韧性和骄傲,也是面对痛苦、面对挫折、面对破灭,无声坚持、无限忍耐之中最好的答复。

教师李科以题为《漫谈吟诵》分享了自己阅读《吟诵概论》一书心得。他围绕:什么是吟诵?为什么要吟诵?怎么开展吟诵教学?三大板块图文并茂地进行了交流。

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弦歌不辍,芳华待灼,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

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此次读书分享活动,进一步点燃了学校教师读书的热情,坚定了立德树人的信念。日渐长,风正暖,在每一个氤氲着浓浓书香的日子里,希望大家都能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做一个快乐的读者。我们的生活将因为阅读而精彩,我们的校园将充满书香而更美丽!

(责任编辑:夏琴)

联系电话: 监督电话:13311535990 投稿邮箱 chinajcdj@sina.com 蜀ICP备2024088209号-1
中国基层党建网 | 关于我们 | 官方微博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中 国 基 层 党 建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